产业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有很强的依赖性。在移动互联技术逐渐渗透、金融创新日益加速的当下,“产业地产金融化”已成为行业热点。然而,在中国的产业地产商对金融管理、运营和整合尚不娴熟的背景下,“产业地产金融化”目前也仅仅是停留在融资层面操作,而在投资开发和后期运营中面临的融资难的大难题,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因此,探索并实现“产融”结合,将是产业地产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什么是产融结合?“
产融结合,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两者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结合。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企业通过涉足产业与金融领域来实现产融互动,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的过程和活动。
从两种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载体来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
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从而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趋势。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间的资本联系、信贷联系、资产证券化(股票、债券、抵押贷款或实物资产的证券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等的总和。
“产融结合的两种形式“
产融结合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形式,即:“由产到融”, 是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形成强大的金融核心;“由融到产”, 是金融资产有意识地控制实业资本,而不是纯粹地入股,去获得平均回报,由融到产都会投长线产业或是巨进巨出的产业。
杭州富春硅谷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伟先生指出,在中国国情及政策的导向下,由于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银行资本就难以在近期内与产业资本结合,所以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不能沿着“由融而产”的路径发展,而主要是“由产而融”。根据“由产而融”的目的,国内的产融结合可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
1.策略投资型。对金融版块的投入以参股控股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不以控制其他金融机构为目的,不干预其日常经营管理,只是通过参股获得分红或资产增值收益。这种形式的产融结合,真正达到的产融互动性效果并不强,不太具有“1+1>2”的协同效应;
2.服务支持型。建立为集团内部成员服务的(准)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支持企业并购等促进产业发展。最常见的是采用财务公司的形式,另外,建立对应产业的专门金融服务机构也是主要形式之一;
3.独立发展型。将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进行发展,甚至将金融作为集团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在股权结构上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
然而,杨建伟先生表示,这三种类型并不是彼此独立或相互排挤的,相反的是,它们经常是兼而有之并随着时间推移进行升级转化。恰当地使用产融结合模式,可以推动产业裂变式增长,提升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融结合的积极意义“
由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而产融结合,在宏观层面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同时,只要风险控制得当,产融结合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
虽然“产融”结合是产业地产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但在实际的操作经验中,也一定要避免盲目地推崇。在此,杨建伟先生提出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要实施产融结合,必须满足“在某一产业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并获得了领先地位或竞争优势”这一要点。只有自身业务具有较大的规模和业务领域,其投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需求旺盛,将金融环节内部化才具有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价值。也只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获得能力,产业资本具有充足盈余或现金流,才能够有能力从资金、品牌、信誉等方面参与支持金融业务的启动与开展,并在出现金融风险时能够及时化解。